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湖南农业大学: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原标题:湖南农业大学: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近日,课程思政一场热烈的湖南课堂小组讨论在湖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普通昆虫学课程中进行。课堂教学中,农业近身狂医教师结合学案,大学点拨、构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育人与学生精彩互动,新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程思政积极性,学生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湖南这是农业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重要支撑、以专业建设为主要载体、大学以优质课程为核心要素,构建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育人培养卓越人才的新模近身狂医缩影。

据介绍,课程思政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各门课程的自身特色,使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机融合课程教学的“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三个方位层面,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协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教研结合、创新实践”五个时空效应,构建“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论体系,培育“有理想、辨是非、明事理、勇创新、敢担当、善作为、满情怀、兴三农”的一流人才。

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以普通昆虫学课程为例,围绕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国内模式与国外视野等主要教学环节,完善了集体备课机制,开发了课堂优质教学资源库和课外自主学习资源库,推行课堂小组讨论、课后小组调研与自主实验;实现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变革,提高“课堂内”教学质量和“课堂外”自主学习的效果。

对《普通昆虫学》《植物害虫检疫学》等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增加课堂研讨、翻转课堂,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改革校内外实训模式,加强核心价值观引导,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增加7周校外实践,强化校企协同培育,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解决生产实践复杂问题能力;选取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并赴国外交流,提升科研、合作、国际跨文化交流能力。

建设优势教学资源致力建设一流课程

针对“课程体系、内容及教材陈旧”的问题,以《普通昆虫学》《植物害虫检疫学》等省级一流课程为抓手,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及教材内容的更新与改革。从课程“教师主导讲授”的初阶,到“学生主导参与”的中阶,再到“学生自主实验、竞赛”的高级,最终平滑过渡到“参与社会活动、科研项目,勇于强农兴农责任担当”的最高级,形成独具“植物保护学科”特色、覆盖专业课程学习全程的“四阶式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实现了课程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呈“渐进式”教学;教学手段多样,呈“互动式”教学;教学资源丰富,呈“高效式”教学,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以赛促学科研带动 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针对创新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产教不融合、生产实践能力弱等问题,以科普基地、实习基地为抓手,依托校内外科研平台,融合交叉学科、建立科研基地,打造学术性社团、科研兴趣小组,紧扣学科特色,打造昆虫协会和全国植保竞赛团队等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强化创新、职业发展能力,提高学生情操,发起“走进实验室”活动,邀请行业专家、杰出校友进课堂;以赛促培,以赛促练,开展或参加植保相关操作技能大赛,开展优秀毕业生分享会、创业系列讲座等,促进大学生自主开发创新项目。与学工组老师一起,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创青春”等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湖南农业大学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三融合五协同”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为植物保护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实践。

近些年来,该专业先后获批省级“普通昆虫学课程思政项目”1项,通过构建多门主干课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学生踊跃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博士团”暑期专业实践活动,以及参加“三下乡”主题的科普作品竞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到85%;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逻辑思维、总结归纳、综合分析、语言表述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关心农民、尊重农民、服务农民意识显著提高,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肖玮)

分享到: